中新網西寧11月18日電 題:監測顯示:三江源生態環境呈好轉趨勢
  作者:張添福
  “通過對三江源地區水源涵養能力、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和沙化土地面積等監測顯示,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呈現好轉趨勢。”18日,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規劃處處長陳永樂對記者說。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該地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享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美譽,是中國面積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當今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一無二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實施面積為15.23萬平方公里,其中生態保護和建設有12項工程,包括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重點濕地保護、黑土灘治理、水土保持等。
  經過多年建設,三江源地區水源涵養能力整體提高,增水效果明顯。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水資源總量與多年平均相比,增加84.9億立方米,地表水水質均達到國家Ⅱ類以上標準,主要湖泊凈增加760平方公里。
  生態系統宏觀結構改善,植被恢復明顯。三江源地區高覆蓋度草地以每年23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草地平均產草量(乾重)每畝增加45公斤,林業生態持續恢復,荒漠面積凈減95平方公里,項目區沙化防治點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38.2%。
  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三江源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逐年好轉,種群數量逐漸恢復和增長,區內48種兩棲和爬行類動物,147種鳥類,76種獸類均得到有效保護,其中藏羚羊由保護前的不足2萬隻增加到10萬隻。
  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水土流失明顯減少。2005年-2011年,三江源沙化面積減少195平方公里,三江源地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2平方公里。
  陳永樂介紹,保護好三江源生態環境是中國國家戰略,不僅是青海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而且對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完)  (原標題:監測顯示:三江源生態環境呈好轉趨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w98ywtok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